當前位置:首頁 > 中國曆史 > 正文內容

    他是多爾袞的兄長,更是多爾袞一生命中注定的“苦主”

    中國曆史1個月前 (04-17)14

   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,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,他的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——多爾袞。

    他不僅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,更是統一江山的關鍵推手。乾隆帝曾讚譽他:“承繼世祖,定都一統,功勳卓絕。”

    多爾袞,這個名字仿佛與榮耀和權力同在。自幼便深得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,他在兄長皇太極的時期屢獲嘉獎。

    地位不斷攀升。順治年間,他更是權傾朝野,實際上掌握了清朝的政權,成為了無冕之王。

    然而,曆史的舞台上總有一些無法預料的轉折。盡管多爾袞擁有問鼎天下的實力與智慧,但他始終未能登上皇位的巔峰。

    這並非因為他缺乏能力,而是因為他的宿命中有一個無法逾越的對手——愛新覺羅·代善。

    代善,努爾哈赤的次子,多爾袞的親兄長,他仿佛是命運賜予多爾袞的一道難題。

    每當多爾袞向更高權力之位發起衝擊時,代善總能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出現,阻擋他的前路,讓他的雄心壯誌屢屢受挫。

   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,是兄弟間的權力較量,更是命運的無情捉弄。

    多爾袞與代善,兩個血脈相連的英雄,就這樣在曆史的洪流中演繹了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。

    而我們,作為後人,隻能透過泛黃的史冊,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,去揣摩那些英雄人物的心思與情感。

   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,代善,這位出身顯赫的勇士,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。

    他與兄長褚英,同為努爾哈赤與元妃佟佳氏的血脈,自幼便肩負著家族的榮耀與重任。

    童年的代善,生活在危機四伏的陰影之下。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殺,他不得不與親人四處逃亡,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
    然而,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,鍛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意誌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代善投身軍旅,跟隨父親努爾哈赤征戰四方,屢建奇功,逐漸贏得了父親的青睞。

    代善不僅武藝超群,更以其寬厚的為人和出色的交際手腕,深得人心。

    在經曆了舒爾哈齊和褚英兩次立儲的失敗後,努爾哈赤終於在萬曆四十年(1612年)將目光投向了代善,認定他為自己的繼位人。

    時間流轉至天命元年(1616年),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登基,宣告後金政權的建立,並冊封了“四大貝勒”。

    代善,憑借其長子的身份和卓越的功績,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貝勒,其餘三位分別是二貝勒阿敏、三貝勒莽古爾泰、四貝勒皇太極。

    在那個時刻,代善的權勢如日中天,他的名字成為了後金政權中一個響亮的符號。

    在曆史的長河中,代善的命運如同一場戲劇性的跌宕起伏。

    天命五年(1620年),這位昔日的得意者遭遇了命運的殘酷轉折,兩起事件如同暴風雨般席卷而來,將他從榮耀的巔峰推向了深淵。

    首當其衝的是一樁轟動一時的醜聞——德因澤揭露大妃阿巴亥與代善之間不當關係的事件。

    德因澤,作為努爾哈赤最年輕的妃子,她的指控如同一顆重磅炸彈,瞬間摧毀了代善在父親心中的地位,以及他在滿洲貴族中的崇高聲望。

    這場風波不僅令代善失去了繼位的資格,更讓他和他的家族失去了問鼎更高權力的希望。

    德因澤的指控涉及三起不檢點的行為:阿巴亥私下贈食給代善與皇太極,代善欣然接受;

    阿巴亥多次秘密拜訪代善,並在聚會上與他眉目傳情;更有甚者,阿巴亥深夜出宮,行蹤成謎。

    這些指控直指代善與阿巴亥,而背後的推手,據說正是皇太極。

    皇太極,這位精明的策略家,通過這一計,旨在一石三鳥:削弱哥哥代善的影響力,疏遠父親與阿巴亥的關係,同時影響阿巴亥三個兒子的前途。

    努爾哈赤在得知這一切後,立即展開了調查。麵對如山的鐵證,代善和阿巴亥無法辯駁,隻能默然承認。

    這場政治風暴不僅改變了代善的命運,也深刻影響了後金政權的未來走向。

   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代善的故事成為了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,他的興衰榮辱,如同一麵鏡子,映照出那個時代的複雜與殘酷。

    而我們,作為曆史的旁觀者,隻能透過這些故事,去感受那些年代的風雲變幻,去體會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。

    在那個權力鬥爭激烈的年代,代善的命運似乎早已被編織進了一張無形的網。

    他與阿巴亥之間的糾葛,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渲染得撲朔迷離,但在細細推敲之下,卻也顯得合情合理。

    代善和皇太極,盡管表麵上對阿巴亥以母後之禮相待,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並不大。

    在努爾哈赤日漸衰老的陰影下,阿巴亥為了自己和孩子的未來,試圖與四大貝勒建立良好關係,這種母親的本能,本無可厚非。

    尤其是代善,他不僅是努爾哈赤的繼位人選,更以其和藹可親的性格廣受愛戴。

    阿巴亥為自己的孩子尋找一個堅實的依靠,以避免在政治漩渦中遭受不幸,這份母親的心思,值得我們同情和理解。

    然而,謠言和誤解如同野火般蔓延,真相在人們的口中逐漸扭曲。

    代善的形象在努爾哈赤心中一落千丈,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和聲望也隨之急劇下滑。

    盡管阿巴亥也一度失寵,但她很快又重獲努爾哈赤的寵愛,而她的孩子們——阿濟格、多爾袞和多鐸,他們的前途並未受到影響。

    在這場風波中,代善成為了唯一的犧牲品。

    這場“德因澤告發事件”不僅令他個人蒙受恥辱,更在他與多爾袞兄弟之間埋下了深深的矛盾,為未來的政局發展埋下了伏筆。

   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代善的故事成為了後人探討的焦點,他的經曆提醒我們,在權力的遊戲中,真相往往比小說更離奇,而人性的複雜更是超乎想象。

    在曆史的洪流中,代善的家族經曆了一場劇烈的風波,這場風波不僅震動了後金的宮廷,更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王朝的未來走向。

    天命五年(1620年),代善因私生活的醜聞和政治失誤,遭受了努爾哈赤的嚴厲懲處,失去了繼位的資格。而這一切,似乎都為後來的權力更迭埋下了伏筆。

    時間流轉至天命十一年(1626年),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遭遇了袁崇煥的頑強抵抗,最終含恨而終,享年68歲。

    這位一代雄主的辭世,留下了一個空懸的汗位,後金的王位繼承問題成為了朝野關注的焦點。

    雖然努爾哈赤生前並未明確指定繼承人,但他的一係列舉措,無不透露出對大妃阿巴亥之子多爾袞的偏愛與栽培。

    然而,命運似乎總愛開玩笑,努爾哈赤的辭世並未讓多爾袞順利登基,反而使得他的兄弟皇太極在權力的舞台上嶄露頭角。

    在這場權力的較量中,代善的家族選擇了站在皇太極一邊。

    這一決策,無疑為皇太極的登基之路增添了重要的砝碼。

    多爾袞,這位原本有望繼承汗位的皇子,因為家族的變故和政治的波折,最終與汗位擦肩而過。

   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代善家族的選擇,皇太極的崛起,多爾袞的失意,這一切交織成了一幅複雜的曆史畫卷。

    我們在探究這段曆史時,不禁會思考:在權力的遊戲中,家族的榮辱、個人的命運,究竟誰主沉浮?而這一切,都已成為了曆史的塵埃,留給後人的,隻有無盡的思考與感慨。

    在努爾哈赤的英明統治下,滿洲八旗的勢力如同八顆璀璨的星辰。

    然而,隨著時間的流逝,這位老汗王的晚年策略,卻為後金的王位繼承埋下了伏筆,引發了一場家族內部的權力重組。

    在努爾哈赤的精心布局下,八旗的勢力分布經曆了一次重大的調整。

    他首先將兩黃旗的掌控權分給了阿濟格、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,每人掌管15牛錄,而剩餘的20牛錄則作為他的親軍,由他親自統帥。

    接著,努爾哈赤明確指出,阿濟格將統領鑲黃旗,多鐸則接管正黃旗。

    他甚至預設,自己駕崩後,將親軍全部交由多鐸指揮。

    這一決策無疑讓多鐸成為了八旗中實力最為雄厚的旗主,而阿濟格則繼續掌管著他的15牛錄。

    第三步,努爾哈赤的目光轉向了多爾袞。他計劃為多爾袞再賜一旗,並在去世前不久,將鑲白旗的旗主杜度調至鑲紅旗下,這似乎預示著多爾袞即將接任鑲白旗旗主的重任。

    若此計劃成行,多爾袞將統領30牛錄,成為僅次於多鐸和阿敏的強力旗主。

    與此同時,努爾哈赤也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——大妃阿巴亥及其三個兒子的未來,托付給了代善。

    代善對此表示了堅定的支持和同意。

    如果努爾哈赤的這一連環計劃得以順利實施,多爾袞作為後金大汗的繼位者。

    將與他的兄弟們共同掌握著正黃、鑲黃、鑲白三旗的80牛錄,加上代善家族所掌管的兩紅旗的51牛錄,他們將坐擁131牛錄的強大支持,使得多爾袞的大汗之位堅如磐石。

    然而,曆史的車輪總是充滿了變數。努爾哈赤的去世,讓這一切計劃都籠罩在了未知的陰影之下。

    家族的命運,王位的繼承,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。

    在努爾哈赤精心策劃的權力布局中,一個意外的轉折讓整個後金王朝的未來籠罩在了不確定性之中。

    代善家族,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選擇——背棄了多爾袞。

    原本,代善對於多爾袞登基並無異議,但這一切卻因他的兩個兒子嶽托和薩哈廉的態度而發生了改變。

    嶽托和薩哈廉,這兩位功勳顯赫的勇士,對於多爾袞兄弟的登基感到不滿。

    在他們眼中,自己的戰績赫赫,而多爾袞兄弟卻未曾立下顯著的功勞,自然難以心服。

    更深層次的原因,則是對阿巴亥的怨恨。無論阿巴亥是否有意為之。

    她的一係列行為終究導致了代善家族與後金大汗之位無緣。這份深藏的憤怒,讓嶽托和薩哈廉對多爾袞的支持變得不可能。

    在這樣的背景下,嶽托和薩哈廉將目光投向了皇太極。

    皇太極不僅戰功赫赫,聲望顯赫,更在長期的征戰中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而放眼望去,滿洲貴族中,支持皇太極的聲音也愈發高漲。

    在“四大貝勒”中,除了已經失去資格的代善,以及備受矚目的皇太極,隻剩下阿敏和莽古爾泰。

    阿敏,雖為努爾哈赤的侄子,但血統上的差異讓他在王位繼承上處於不利地位。

    而莽古爾泰,雖然勇猛,卻因過往的極端行為——親手殺害自己的母親——而遭到了滿洲貴族的普遍反感。

    在這樣的局勢下,皇太極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。

    他不僅聰慧過人,深諳權謀,更在軍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。曆史的洪流在這裏轉了一個彎,皇太極的崛起,似乎已成為了不可阻擋的趨勢。

    而多爾袞,這位原本有望繼承大統的英雄,卻因家族內部的紛爭和權力的更迭,與汗位失之交臂。

    在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,權力的爭奪如同一場無聲的風暴,悄然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。

    《清太宗實錄》中,記載了一段關鍵的對話,揭示了代善家族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最終立場。

    嶽托和薩哈廉,這兩位代善的兒子,對父親代善如是說:“四貝勒才華橫溢,深得先帝的歡心,眾人皆心悅誠服,應當迅速繼位。”

    代善聽後,深感讚同,隨即表示:“無人反對,誰不擁護。”

    這一決定,標誌著代善家族徹底倒向了皇太極,而放棄了對多爾袞的支持。

    與此同時,阿巴亥與她的三個兒子卻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
    阿巴亥,這位深居後宮的女性,雖然有著自己的智慧和手段,但在權力的棋盤上,她的影響力有限。

    阿濟格雖勇猛,卻缺乏策略;而多爾袞和多鐸,一個14歲,一個12歲,尚未成年,更顯得無力回天。失去了代善家族的支持,他們如同待宰的羔羊,任人擺布。

    曆史的車輪無情地向前推進,多爾袞最終失去了繼任後金大汗的資格,而阿巴亥更是遭遇了悲慘的命運。

    根據《清太祖實錄》的記載,阿巴亥在努爾哈赤駕崩後,被迫殉葬。

    她曾試圖以珠寶裝飾自己,以哀求之情向諸王求情,但終究無法改變既定的命運。她在37歲那年,與努爾哈赤同柩而葬。

    然而,曆史上還有另一種說法,稱阿巴亥並非自盡,而是被“四大貝勒”所殺。

    這一說法,無疑為這段曆史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。

    多爾袞的之一次權力爭奪,以失敗告終。他不僅失去了繼位的資格,更失去了母親的庇護。

    而這一切的背後,正是代善的決策和行動。代善,這位在多爾袞登基路上的“苦主”和“克星”,之一次以他的影響力改變了曆史的進程。

    這是一段充滿悲情與權謀的曆史,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在權力的遊戲中,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命運,每一個決策都可能書寫新的篇章。

    在崇德八年(1643年)的秋天,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卷了滿清的皇宮。

    皇太極的猝然離世讓整個王朝陷入了空前的皇位爭奪戰。這場爭奪,不僅是對權力的角逐,更是一場關乎滿清未來命運的較量。

    豪格,作為皇太極的長子,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。

    他背後有正黃旗、鑲黃旗的堅定支持,加之自己掌控的正藍旗,使得他成為了繼位的有力競爭者。

    而另一方麵,多爾袞,這位雄心勃勃的親王,也不甘示弱。

    他與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共同執掌的兩白旗,成為了他爭奪皇位的堅強後盾。

    多爾袞兄弟手中的正白旗和鑲白旗,無論是在軍力還是在影響力上,都遠超豪格所依賴的正藍旗和兩黃旗。

    在這場皇位爭奪的舞台上,除了豪格和多爾袞這兩大勢力,還有代善的兩紅旗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尚未表明立場。

    兩股力量的選擇,無疑將對皇位的最終歸屬產生決定性的影響。

    代善,這位曆經滄桑的老將,他的選擇將如何影響這場爭奪的走向?

    而鄭親王濟爾哈朗,又會如何運用他手中的鑲藍旗,來在這權力的棋局中謀求更大的利益?

    在這個關鍵時刻,每一個決定都充滿了變數,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曆史的進程。

    豪格與多爾袞的較量,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對決,更是滿清王朝未來的十字路口。

    而我們,作為曆史的旁觀者,隻能透過這些文字,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緊張氣氛,去揣測那些親王們的心思與策略。

    最終,曆史的塵埃落定,皇位的爭奪也將揭曉其答案。

   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,滿清的皇宮中上演了一場激烈的權力爭奪戰。

    崇德八年(1643年),皇太極的突然駕崩,讓整個王朝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皇位之爭。

    這場爭奪,不僅是對至高無上的皇位的角逐,更是一場關乎滿清未來命運的較量。

    在這場爭奪中,豪格,這位皇長子,憑借其尊貴的身份和強大的旗主支持,成為了繼位的熱門人選。

    而多爾袞,這位雄心勃勃的親王,也不甘示弱,他與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共同執掌的兩白旗,成為了他爭奪皇位的堅強後盾。

    而在這場爭奪的關鍵時刻,濟爾哈朗,這位舒爾哈齊的第六子、二貝勒阿敏的弟弟,他的選擇顯得尤為關鍵。

    濟爾哈朗從小與皇太極情同手足,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,因此他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豪格的一邊,支持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位。

    與此同時,代善家族的實力再次成為了左右政局的關鍵。

    代善的次子碩讬和孫子阿達禮,他們堅定地站在了多爾袞一方,提出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建議。

    然而,代善並未采納他們的建議。在代善心中,碩讬的地位遠不及嶽托和薩哈廉,而他對這一子一孫的感情也頗為複雜。

    因此,在這場權力的較量中,代善選擇了再次站在多爾袞的對立麵,支持豪格。

    代善的支持,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,瞬間打破了豪格和多爾袞之間的僵持局麵。

    代善家族統領的兩紅旗在八旗中舉足輕重,而代善本人更是權勢顯赫,德高望重。

    在皇太極時期,作為禮親王的他,位列文武百官之首。有了代善的支持,豪格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從氣勢上,都穩穩地壓過了多爾袞。

    這場皇位之爭,不僅是一場權力的較量,更是一場智慧和策略的比拚。

    代善的選擇,再次證明了他在滿清政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。

    而多爾袞,盡管有著強大的實力和支持者,但在這場爭奪中,最終還是敗給了豪格。

    這是一段充滿變數和戲劇性的曆史,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在權力的遊戲中,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命運,每一個決策都可能書寫新的篇章。

    在那個權力更迭的年代,大清王朝的未來懸而未決。崇德八年(1643年),皇太極的突然駕崩讓整個帝國陷入了一場緊張而激烈的皇位爭奪戰。

    在這場權力的較量中,多鐸,這位精明的親王,曾向代善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建議——讓代善登上大清皇帝的寶座。

    然而,代善以堅定的言辭拒絕了這一提議。

    代善,這位曆經風霜的老將,已是花甲之年。

    他深知自己已無足夠的精力和能力來引領大清王朝繼續前行。他的謙遜退讓,實則是對大清國未來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。

    家族的現實狀況也讓代善心灰意冷。他最為賞識的兩個兒子,嶽托和薩哈廉,已先後因病離世。

    碩讬未能贏得他的青睞,而滿達海雖受寵愛卻年歲尚輕。至於他的孫子阿達禮,雖受重用,卻也未能贏得代善的喜愛。

    這一切,都讓代善對爭奪皇位失去了興趣。

    多鐸的建議,在代善看來,不過是一種拉攏手段,他以決絕的姿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:堅定支持皇太極的血脈,而非多爾袞。

    然而,豪格的一句“德小福薄”卻讓他的支持者們心寒,也讓他自己的皇位夢碎。

    在這場權力的漩渦中,鄭親王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:豪格和多爾袞均不繼位,而由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繼承大統。

    代善立刻表示支持,豪格和多爾袞等其他滿洲貴族也無異議。

    就這樣,在一場場權力的較量和策略的博弈之後,福臨,這位年幼的皇子,意外地坐上了大清皇帝的寶座,成為了後來的順治皇帝。

    這是曆史的選擇,也是命運的安排。代善的決絕,豪格的失言,多鐸的策略,最終都彙聚成了這一曆史性的轉折點。

    而我們,作為曆史的見證者,隻能透過這些故事,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,去體會那些英雄人物的悲歡離合。

   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曆史時刻,大清王朝的未來已經塵埃落定,然而,先前力挺多爾袞登基的代善之子碩讬和之孫阿達禮卻不甘寂寞,他們再次掀起了波瀾,企圖顛覆現有的政治格局,擁立多爾袞為帝。

    麵對這樣的家族內部的逆流,代善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大義滅親。

    他不僅確保了福臨的平穩繼位,更是一舉切斷了多爾袞對皇位的所有幻想。

    代善將碩讬和阿達禮親手交給了多爾袞,並將他們的陰謀公之於眾,最終導致兩人被以叛逆罪名處以極刑。

    這一舉動,不僅是對多爾袞和所有朝臣的一次明確宣告,更是代善對大清王朝忠誠的體現。

    他通過這一行為,傳達出了三個強烈的信號:首先,他堅定地支持福臨繼位,不容置疑;

    其次,他向所有朝臣表明,任何謀逆行為都不會被容忍,哪怕是自己的親人;最後,他向多爾袞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:保持現狀,維護政治穩定,對所有人都是更好的選擇。

   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,多爾袞不得不親自下令處死碩讬和阿達禮,以示自己對新君的忠誠。

    這一決策不僅證明了他沒有篡位的野心,更是向所有人宣告,任何企圖破壞現有政治平衡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的製裁。

    隨著碩讬和阿達禮的隕落,多爾袞再次與皇位擦肩而過,而代善,這位曆經滄桑的老將,又一次成為了多爾袞政治生涯中的更大障礙。

    他不僅是多爾袞的“苦主”,更是他的“克星”,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    順治五年(1648年),代善,這位曆經風霜的老將在禮親王府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。

    他的離去,仿佛為多爾袞鋪平了通往權力巔峰的道路。

    不久,多爾袞便迫使順治皇帝將自己“皇叔父攝政王”的稱號提升為“皇父攝政王”,他的權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    然而,似乎是命運的諷刺,多爾袞的輝煌如同曇花一現。

    僅僅四個月後,他的親弟弟多鐸因天花離世,這對多爾袞來說無疑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。

    多爾袞無子,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多鐸身上,而多鐸的去世,意味著多爾袞的政治生涯將無人繼承,他的權勢終將歸還給順治皇帝。

    時間流轉至順治七年(1650年),多爾袞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,年僅三十九歲。

    這位曾經的權臣,最終未能逃脫命運的安排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至高無上權力的渴望,卻始終未能觸及那更高統治者的寶座。

    而在多爾袞死後,曆史的舞台上又出現了代善家族的身影。

    巽親王滿達海,代善的兒子,繼承了父親的爵位,也繼承了父親與多爾袞之間的恩怨。

    在多爾袞的清算過程中,滿達海發揮了關鍵作用,將多爾袞的名字永遠地刻在了恥辱柱上。

    多爾袞的一生,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,他與代善家族的恩怨情仇,成為了他命運中無法逃避的一部分。

    代善,這位在多爾袞生命中始終如影隨形的人物,最終成為了他永遠無法逾越的障礙。在權力的遊戲中,多爾袞屢戰屢敗。

    而代善家族則始終屹立不倒,成為了他命中注定的“苦主”和“克星”。

   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
    版權聲明: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    本文鏈接:/202404/591559.html

    “他是多爾袞的兄長,更是多爾袞一生命中注定的“苦主”” 的相關文章

    夏侯淵對外甥女寵愛有加 張飛搶走時夏侯淵為何不報複

    夏侯淵對外甥女寵愛有加 張飛搶走時夏侯淵為何不報複

    還不知道:夏侯淵13歲的侄女,被張飛強搶回家當老婆,夏侯淵不出麵報複?的讀者,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,接著往下看吧~二百年,夏侯淵十三歲的外甥女外出拾柴火,張飛見了,當即動了歪心思,硬把她搶了回來。夏侯淵對自己的外甥女,一向是寵愛有加,怎麼可能不出來報仇?《三國誌》中有這樣一段故事:夏侯...

    隆科多幫助雍正上位又是舅舅 雍正為什麼要囚禁他

    隆科多幫助雍正上位又是舅舅 雍正為什麼要囚禁他

   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,又是他上位的重要推手,為何會被雍正囚禁的故事,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。隆科多是一等公佟國維的兒子,佟國維是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。等於說隆科多就是康熙的表兄弟兼小舅子。一般這種身份的人,最初都會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衛,時機成熟了,自然就能成為朝中...

    在東吳四大都督當中 其中最厲害的人是誰

    在東吳四大都督當中 其中最厲害的人是誰

    對東吳四大都督,周瑜,魯肅,呂蒙,陸遜誰最厲害?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,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。三國時候因為國家之間的爭鬥比較厲害,所以君主都比較重視人才,在這個情況下,厲害人物層出不窮,每個國家都有一大堆厲害人物。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東吳四大都督,他們可以說是東吳最厲害的四個人了,正是因為有...

    士燮:東漢末年軍閥,任交趾太守,後歸附孫權

    士燮:東漢末年軍閥,任交趾太守,後歸附孫權

    士燮(xiè)(137年-226年),字威彥,蒼梧廣信人,漢末至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。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士燮年少時師事學者劉陶,其後逐漸升任交趾太守。後被朝廷加職綏南中郎將,遷安遠將軍,封龍度亭侯。在步騭接管交州時積極配合,歸附孫權,被孫權加為左將軍;...

    攻陷洛陽對李自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?

    攻陷洛陽對李自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?

    李自成,明末農民起義領袖,之後建立大順政權。以上問題曆史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。明朝末年,自陝西而起的農民起義席卷明朝數省之地,天下大亂。至崇禎十四年(公元1641年),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多年的轉戰和淘汰,李自成和張獻忠已經脫穎而出,成為起義軍序列中,最有聲望的首腦。本來,在此之前,後來推翻明朝...

    關羽和張飛一個賣棗一個殺豬 他們是怎麼幫助劉備三分天下的餓

    關羽和張飛一個賣棗一個殺豬 他們是怎麼幫助劉備三分天下的餓

    張飛和關羽,一個賣棗一個殺豬,哪來的一身武藝,助劉備奪天下?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,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,給大家一個參考。有人問,關羽和張飛都是野路子出身,一個賣棗,一個殺豬,為何卻能驍勇善戰,助劉備三分天下?關於關羽和張飛一個賣棗,一個殺豬的說法,其實是出自《三國演義》。這兩個職業或...

    張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?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?

    張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?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?

    張昭(156年-236年),字子布,徐州彭城人,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。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他作為輔佐孫策、孫權兩代的重臣,對於江東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,一直施行著“穩定豪強”政策;並且擅長隸書,但其書法作品今無存,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在《書估》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。...

    曆史上張裕妃懷孕後為什麼會被餓死?真相是什麼

    曆史上張裕妃懷孕後為什麼會被餓死?真相是什麼

    張裕妃,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,被客氏害得最慘的一個妃子。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,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?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,但都在歲餘就夭折而死。後來,他的後妃張裕妃懷孕。這自然是件於社稷有功的喜事,然而她卻被下令活活餓死,這是怎麼回事呢?張氏是順天府涿州(今河北涿州)人,早在6歲時...